谷雨麦挑旗防治正当宜
“谷雨麦挑旗,防治正当宜。”随气温回升,各种小麦病虫害也逐渐进入流行期。
今年2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文件指出,预计今年我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将中等偏重发生,防控任务艰巨,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我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情况如何?记者深入冀中南种麦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午后气温已近30℃,永年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李利平正和几位同事一起,沿着田垄缓缓前行。
李利平俯下身细细观察,发现这株小麦部分叶片上长出了黄色的条状锈斑。多年的专业经验让他脱口而出:“小麦条锈病!”
“这个发现让我既担忧又高兴。”李利平和记者说,“小麦条锈病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是典型的由高空气流传播的大区流行性病害,具有突发性强、流行性快的特点,若发生,会对小麦生产构成重大威胁。高兴则是因为,这是今年我省第一次发现小麦条锈病,发现早,有利于及时防治。”
“4月21日下午,永年发现一处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中心发病株率22.8%,病叶率6.36%,严重度5%—30%。在发病中心附近可见零星发病叶片,在距离发病中心50—100米处发现两个发病叶片。这说明小麦条锈病已经入侵我区,并处于扩散蔓延期。”
18个小时后的4月22日上午,接到消息的省植保总站召开了全省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紧急视频调度会,要求各地开展大面积普查,做好条锈病监测和防治工作。
“在永年首次发现条锈病之后,我们又陆续在邯郸、邢台、石家庄的5个县区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条锈病,发生面积约1000亩。整体看来,我省条锈病刚开始发生,发生范围小、程度轻,比较利于防治。”省植保总站站长张秋生介绍。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早发现、早防治是一个重要原则。如果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再去治,往往效果较差。”张秋生表示:“今年入春以来,各级植保部门一直密切监测条锈病、赤霉病越冬基数和田间流行动态,及时调度病虫害发生信息。多次组织专家会商,发布病虫害发生预警信息,努力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
据了解,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今年我省将加密布设田间监测站点,充实农民植保员,保证耕地面积平原地区至少每10万亩、丘陵山区至少每5万亩设立1个田间监测点。
4月5日,正定县新安镇东权城村的一片麦田,刚刚拔节的小麦长势良好、生机勃勃。
“呼!呼!呼!”上午8时30分,几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飞行手的操控下平稳飞行、喷洒农药。随着无人机按既定路线在麦田上空呼啸而过,一长串白色烟雾喷洒而出,绿油油的小麦随风起伏、绿波翻滚。
“无人机喷药作业速度快、效果好,真是省时又省心。”看着眼前的场景,麦田的主人、联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传伟忍不住发出感慨。
吴传伟和记者说,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普遍晚种了半个月左右,返青后苗情比较弱、抗病害能力也稍差。“现在是小麦拔节的关键期,我们这次用无人机统一喷洒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芸苔素、杀虫剂、杀菌剂等,不但能帮助小麦促弱转壮,还能加强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还没说几句话,几亩地的喷药任务已完成。不远处的飞行手朝吴传伟挥了挥手:“不用盯着了,回家歇着吧。咱这无人机差不多1分钟就能完成1亩地的作业。你们合作社这400多亩地,两架飞机半天不到就能干完!”
“这正是统防统治的最大优势。”一旁的正定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张颖接过话茬儿,“小麦病虫害防治窗口期不长,过去很多农户抓不准喷药最佳时机,使用的农药质量参差不齐,农药配比也缺少专业指导……这是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差、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正定县通过公开对外招标的方式,选择与设备多、经验足的农业公司合作,共调动数十台植保无人机同时开启作业,以村为单位逐步推进全县小麦的统防统治工作。此外,正定县农业部门还严把农药质量关,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农药配比,确保预防效果最大化。
“这次以促弱转壮和病虫害防治为目的的统防统治工作,自3月底就慢慢的开始,至4月中旬结束。”张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户雇人喷农药,一亩地人力成本约15—20元,有时候还雇不到人,防治效果一般。雇佣专业服务组织使用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每亩地作业成本在8元以内,防治效果还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的统防统治整合了中央和省里两笔农业救灾资金,全县29万亩冬小麦的作业费和药钱都由救灾资金覆盖,农民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张颖介绍。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河北省“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实施方案》,今年我省将实施统防统治2175万亩次,其中防治小麦重大病虫1800万亩次、玉米重大病虫375万亩次,力争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统防统治全覆盖,切实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
4月20日上午,石家庄市鹿泉区南新城村,鹿泉高标准农业试验示范服务基地。
一条麦垄将相邻的两片麦田隔开,鹿泉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张立娇脚跨麦垄站定:“看这两片麦子,差别明显不明显?”
在她的右手边,参差不齐的麦苗中夹杂着许多杂草,一些甚至已经开花,长得比麦苗还高;左手边,麦苗则十分茁壮、整齐划一,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杂草。
“两边的麦子是一起播种、统一管理的,唯一的区别是左手边的麦苗开春返青后打了一遍除草剂,右手边的没打除草剂。”张立娇说。
张立娇和记者说,除草做得好不好,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目前来说,喷洒施用化学农药仍然是最有效的除草方法。因此,要想实现除草环节的绿色发展,必须从农药减量入手。
“拿我们这块试验田来说,播撒除草剂的几块地都是用无人机进行作业的。无人机作业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可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不但让农药撒播得更加均匀,还能有效减轻对土地的污染。”张立娇说,“结合实际测算,使用无人机打除草剂,在用药量比以往减少30%的情况下,也能达到非常理想的除草效果。”
“在除草环节,目前还难以完全离开化学农药,但在杀虫环节,已经有更好的绿色替代方法。”张立娇拿出两瓶杀虫剂,“这是我们今年推广使用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苏云金杆菌,它们都是微生物杀虫剂,杀虫效果好、维持的时间长。经过试验,以50%的生物杀虫剂替代30%的化学杀虫剂,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杀虫效果,还能减轻环境污染。”
像鹿泉一样,通过化学农药减量推动农业绿色防控的理念,已经是我省各小麦种植区的共识。截至2021年,我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在邯郸市磁县青武家庭农场,高空测报灯、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成了病虫害的“克星”。
“我这片地里安装了1台虫情测报灯、1台高空灯、20台太阳能杀虫灯等设备。病虫害发生比以前轻多了,少打1—2遍农药。”邯郸市磁县青武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槐胀说。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创建100个农作物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昆虫天敌、食诱剂、性信息干扰技术、免疫诱抗技术、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等非化学农药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核心示范区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75%以上。